我不是学霸。现实中,已是中年大叔一枚,三四十岁的年纪,有媳妇有宝宝,有车贷有房贷,生活在一座四线城市,工作在一个事业单位,平凡的再也不能平凡。2017年底,岁月很清净、生活很无聊,不想继续浑浑噩噩的我,决定再考个证,出发点特别简单,陪着四岁半的儿子好好看书。
作为一个有丰富考试经验的老油条,我深知,自己动手肯定是要走弯路的,甚至可能越走越偏、误入歧途。牛顿说“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些,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。我对此深表赞同,并乐于践行。现在是一个互联共享的信息时代,不能闭门造车、故步自封。所以在决定备考的第一周,我并没有急于找讲义、学知识,而是全方位地了解和分析税务师考试,包括考试时间、科目、题型、特点等,然后去相关论坛看一些备考经验和考试心得。对于考什么、怎么考慢慢地清晰了起来,关于备考方式也有了一些端倪。接下来,最重要的问题是,我要跟谁学,怎么学。只要是考友推荐的名师,我都想方设法地搞到一些讲课视频或音频进行了范听,然后再进行对比:授课风格是不是跟自己的备考节奏或思路相契合,自己是不是愿意听、愿意学等。最后,我理性地选择了财教,感觉财教更适合我,这一选择也让我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。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我一直是个随性的人,比较懒惰、不喜欢坚持、讨厌强迫自己,所以,给自己安排了个大致的计划,目标是一次通关,因为和玩手机相比,学习确实很痛苦,实在不想多痛苦一年。从2017年12月至正式教材出版前,决定借助财教2017年的课件,把五科的知识点通一遍,基本以听课为主,因为我实在不喜欢翻书。笨鸟必须先飞,毕竟一年学五科,挑战性还是很大的。在听2017年课件之前,我先将近两年的真题大致上浏览一遍。虽然不会做,但是能直观感受到命题风格,便于我学习时与考点、考情对接。在听课过程中,我做到了对自己“因材施教”,对一些重点性的知识点,以听基础班为主,对一些非重点的章节,以听冲刺班结合回看讲义为主,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时间。这一遍的学习,对我帮助特别大,甚至是最大的,奠定了我五科的理论构架,特别是让我对三税有了更加清晰、明确、细致的认识,也让我对通关充满了信心。对税会的学习,无论是税务师,还是注册会计师,我认为都要首先搭建一个宏观的框架,然后通过学习知识点,慢慢去填充,这样才能融会贯通。
2018年5月28日,中税协正式发行了五科考试教材,真正的备考开始了。大部分老师都主张购买并通读官方教材,对于我个人不是很适应,我不喜欢看书,看了也记不住,所以就没有浪费时间,也没去买书,就通关而言,财教的《轻松过关1》就足以应对,因为知识点很全面、重点也突出,所以我很早就做了预订。通过第一轮的预习,很多知识点都已掌握了七七八八,第二遍复习,主要的目标是突出重点、突破难点。每章的第一讲,是我必听的内容,老师会对教材的变动和知识点的更新进行概括归纳,我有老教材做基础,对这种变化印象更加深刻,理解起来也更加透彻,税务师是超喜欢考新的考试,第一遍的复习让我这个新人,与老考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,这也是提前下手的好处。对一些通俗、简单的知识点,基本不再听课,但有事没事要拿出来看一看,比如增值税的税率,纯粹记忆性的,没有道理可讲,就是要不断地温故。对一些重难点,反复地听,甚至听完这位老师的,再听听那位老师的,力求彻底学懂悟透,以此强化理解、加深记忆,并做一些真题,做到学以致用。
说实话,二轮复习我原本规划的很科学,甚至很完美,但奈何没有时间,挤也挤不出来。5月至10月,正好是单位的忙季,白天基本疲于应付。教育引导孩子是我此次考证的初衷,所以晚上和周末,大部分都是亲子时光,因为我已觉察到孩子惊人的成长速度,像这种父子间无隔阂的亲密,一旦错过,再无回去的可能。最后,只有上下班路上的一个小时属于自己支配,我做了充分利用,将重难点mp3课件拷入蓝牙耳机,反复听、反复记、反复思考,特别是考点串讲班,很多课我都听了两遍,很好地达到了查缺补漏、巩固提高的效果。
讲一下做题。学习实质上有四个步骤或者阶段,简言之,就是学思践悟,我对践的理解,就是做题,检验所学、找己不足。做题很重要,不做题可能就不会考试,至少不那么适应考试。建议听一下财教的习题班,虽然我没有系统地听,但大题我基本上做了一遍。再就是一定要以真题为主,如果时间不允许,以真题中的大题为主,特别是涉税服务实务,你搞不懂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两张纳税申报表的填报,基本是过不去的。
备考进入到考前最后两周,我有些惶恐,感觉学的一般,特别是最后几个月,都没大有进步,但是通过做题,还有听串讲班,我找到了自己最大的软肋,就是各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掌握的极不到位,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,把一些相关税种的优惠放到一起,隔三天拿出来读一遍,效果出奇地好,考到的税收优惠,我无一疏漏。还是证明了一个道理,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
如何利用财教的课件,我想着重强调一点,就是不要被牵着鼻子走,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,培养自己的职业判断。老师简练的总结,给了我们很高的起点,大大便利了我们知识的接纳,但那都是高手的认知、宗师的路子,我们短时间内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。所以,很多问题,我们要有自己的办法、自己的思路,青出于蓝必不等于蓝。学习,归根到底,是思考和觉悟的艺术,不是学习时间和试题练习的简单累积,需要一些灵感,需要一些恍然大悟,才能真正把知识点串联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