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说注册会计师是天下第一考,但我认为备考和打仗一样,战略上要藐视它,战术上要重视它。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,做好备考计划,落实到每一步,真正做到努力,而不是看起来很努力。备考的辛苦就不多说了,我主要说一下我的一些经验。
一、关于高效的学习时间
我能选择的学习时间段只有晚上,整段的学习时间会让学习效率更高。我一般是晚上九点到凌晨一点多学习,每天能保证四个多小时的听课或者做题。我的体会是:如果不能专心地学,那么也不要有负罪感,干脆先把别的事做完了,再静下心来学习,不要盲目追求学时,效率才是最重要的。
二、关于听老师的话
很多老师把备考形象地比喻为关在黑屋子里洗衣服,只有在开门的瞬间才知道衣服洗得干不干净,没开门之前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洗。在备考过程中老师们的教导和鼓励,一直支撑着我战胜黑暗和恐惧,顺利通过考试。感谢财教的老师们!
会计我选择的是张志凤和张敬富老师。张志凤老师讲课用语简洁,非常专业,张敬富老师比较风趣幽默。注会考试是比较有难度的,而且有很多新的准则,像收入准则、金融工具准则,学起来很吃力,我花在这一门的时间也最多。比较难理解的长投和合并报表我换着听才勉强理解了,虽然通过了,我觉得未来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。
审计我选择金鑫松老师。我的审计考了68.25分,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听小金老师的话,做不到多诵读、多培养语感。小金老师比我还小,但他身上那种专业严肃的气质,我十分敬佩。
财管我选的是闫华红老师,我很喜欢看她笑的样子。她会教一些巧妙的学习方法,如果平时多做她习题班的题目,提高速度,加强练习,通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不过我财管考了68分,考试的最后一分钟还在改主观题的答案,就是平时练习不够导致的。
经济法我听的是郭守杰老师,一直认准郭守杰老师,语言幽默,考点概括。我感觉教材就在他脑中,张口就可以把类似的、易混的考点归纳起来,形成思维导图。我的经济法考了73.5分,大概是跟着郭老师学了两遍的缘故吧。
税法我听王亭喜老师和刘颖老师的课。王亭喜老师的经典题目很适合应试,他的基础班时长最少,适合时间不够用的同学。刘颖老师会讲税法的原理,考前突击我听她的深度串讲班,一些我之前比较模糊的地方后来也比较清晰了,税法我考了75.5分,是所有科目里面最高分的。
战略我听的是肖迪老师和吕鹏老师的课。这一门要试着从管理层治理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。肖迪老师讲课会说很多现实案例,容易理解,两位老师也坚持每天在微博为学员出题目,十分用心。
三、把大计划细致到每一天
我的大计划是2017年11月到2018年5月完成第一轮学习,6月到8月完成第二轮,9月开始第三轮冲刺,10月考试之前最后一轮。
在这个计划里面,时间和科目怎么安排呢?第一轮是预习,大纲和教材未出,教辅和课程也没有更新,只能先听2017的课做2017的题目。考虑会计审计财管难度较大,因此计划用时最长,其中会计的收入和金融工具准则有变化,所以第一轮暂时跳过。经济法和战略变动较少且记忆性内容较多,安排在后期学习不容易遗忘。税法变动较大,且记忆性内容又多又碎,所以安排在最后。
第二轮复习的时候考试大纲已出,课程也陆续更新了,我按照第一轮的顺序安排学习,一般听完一科另一科也基本更新完毕了,听各科基础班,做各科轻1。有第一轮的基础,这一轮听课的倍速会快一些,并且结合轻1的练习加深印象。
第三轮复习时,习题班已经陆续更新了,结合轻4考前六套题,每天安排两套试题,按照考试科目的顺序,审计–财管–经济法–会计–战略–税法,轮流做题,保持节奏。
第四轮配合答疑版,把错题多看几遍,多记几遍审计、经济法、战略和税法的重要知识点。
把大计划细分成中计划,再具体到每一天。比如第一轮有7个月时间,那么每一科有一个多月的时间,其中会计一门有120多节课,每天听4节课一个多月就能听完,这样安排的话,就知道自己今天该完成什么任务,效率就可以大大提升。
四、关于战略性放弃
我没有想过要战略性放弃哪一门,因为一旦放弃,拿证的时间又要多一年,所以我选择放弃别的,比如睡眠或者其他娱乐活动。备考期间,我卸载了开心消消乐,隐藏了腾讯和优酷视频,屏蔽了朋友圈,以至于在我考完注会六门和税务师两门后,即使再无聊也不愿意将时间花在娱乐上面,深怕自己玩物丧志。
生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,不用出门就可以享有各种教育资源。但只有越努力,才能越幸运。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,寄希望于幸运降临是不大可能的。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,才能轻松通过注会考试。